前些日子,有不少人分享自己去“挑战”去高海拔地区旅行,回来后大变样,从肤色到体型都进行了“爆改”,因为高海拔地区气候通常较为恶劣,去那的人都需要适应非常极端的温差和天气变化。
而且这些地区的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可能不如低海拔地区完善,会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再加上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容易导致人体出现高原反应,如头痛、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
那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岂不是更痛苦,需要身体逐渐适应低氧环境,克服各种困难,且不说能坚持多久,吃不吃得消还是个问题。
不过好处也是有的,通常都会为在高海拔藏区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优惠和支持,如高原补贴、健康保障等,以鼓励和保障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工作和生活。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优惠点是退休金:
这是一位来自四川的朋友,关键信息:1963年1月出生、于1986年7月份参加工作、2023年1月份退休、月计发基数为7822元、平均缴费工资指数3.025、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3661.55元,视同缴费月数69、实际缴费月数370、累计缴费月数439、退休时个人账户371765.12元、个人账户计发月数139。
基础养老金7822*(1+3.025)/2*0.3658=5758.34元个人账户养老金371765.12/139=2674.57元过渡性养老金7822*(1+3.025)/2*0.095*1.3=1944.11元增发养老金7822*3.025*0.3658*0.4=3462.16元
最终加起来每月基本养老金13839.18元。
其中,增发养老金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在四川省,对于具有高级职称、显著贡献、在藏区高海拔地区工作经历以及响应早期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政策)的特定人群,能够获得额外的养老金增发。
另外、该案例中的员工拥有一个非常高的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达到了3.025,从这能看出他在长达36年的工作生涯中,始终是按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交社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长期坚持在三倍社平工资的档次上缴纳社保。
可能有人疑问,指数的上限不就是3吗,怎么会超过3呢?
在过去,我国养老保险的缴费指数并没有设定上限,因此有些人的缴费指数可能会超过3。而现在就没有,根据当前全国性的规定,缴费指数通常不会超过3。
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个人在高社平工资地区缴纳社保,而在低社平工资地区退休,其缴费基数会按照退休地的同期社会平均工资重新计算,这样可能会导致缴费指数超过3。这种情况下,个人的缴费指数也能反映出其在高社平工资地区工作时的较高工资水平。
最后小千金想说,37年的工龄,几乎是一个人青春年华的全部,这位退休工人放弃了在城市的舒适生活,选择到藏区高海拔地区去工作,他的坚守和付出不仅为藏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换来了自己在晚年的相对丰厚的养老待遇。这既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社会对于藏区高海拔地区工作人员的一种照顾和鼓励,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你会和他一样选择吗?
